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【2012.6-广州】市长公开信求“解围”

垃圾分类,已到刻不容缓的地步。

日前,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向广州1270万市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。在信中,陈建华呼吁市民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,并表示“力争用3-5年时间解决垃圾处理难题”。

市长公开呼吁垃圾分类的背后,是广州市正面临“垃圾围城”的威胁。

公开信中透露,2011年,广州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.8万吨,这些垃圾超过九成依靠填埋处理。而随着广州城市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,广州生活垃圾总量仍在以5%的年均速度增长,以此速度推算,预计到2014年,广州市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。

2012年,广州市财政将投入2.38亿元用于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,同比增加33%。市长公开信表示,“如果我们在垃圾处理方面不寻找新的出路和办法,届时每天产生的近2万吨生活垃圾将会严重污染城市环境、影响市民生活。”

但实际操作过程中,上述三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。

填埋处理表明看起来操作简单,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,垃圾中的有害成分也会对土壤、水源等造成二次污染。而对于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城市来说,一个垃圾填埋场动辄占用数十万平方米的土地,是其不能承受之重。

生化处理的前提则是要求垃圾的有机物含量较高,必须在对垃圾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。在处理完成之后,遗留下的固体垃圾,仍然需要占用土地。由此看来,生化处理对于解决垃圾围城的作用有限。

相比之下,焚烧似乎成为处理生活垃圾的最佳方式。垃圾经过高温焚烧后,体积比原来可缩小50%-80%,分类收集的可燃性垃圾焚烧后体积甚至可缩小90%。但是,垃圾焚烧最大的问题是其副产品二恶英等有毒物质。在公民环保意识、维权意识日渐加强的当下,垃圾焚烧厂该不该建、建在哪里,成了城市管理者们的棘手问题。

此前,广州市规划在2015年之前新建六座垃圾焚烧厂,将垃圾焚烧量提高到1.5万吨。规划公布后不久,5月23日,广州花都区近200名居民戴着口罩和标语横幅,前往广州市城管委递交反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意见。

无独有偶,就在花都居民“散步”不久,6月2日,上海市松江区约300名居民也以“散步”方式,表达反对在松江区卖新公路上新建垃圾焚烧项目的意见。

事实上,不仅广州和上海,北京、深圳、武汉和无锡等城市围绕建设垃圾焚烧厂都产生了巨大的争议。

对于垃圾焚烧,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,而惟一已经形成的共识是,垃圾分类必须尽快推广,这至少是妥善解决“垃圾围城”困境的前提。

早在2000年,广州市就被确定为全国八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。遗憾的是,12年之后,广州仍未完成这项需要全民参与的工程。根据日本、台湾等地区的经验,垃圾分类需要10年以上的推广才能形成气候,而广州市眼下还有3年时间。

广州确立的办法是,“先分类、回收、减量,后无害化焚烧、填埋、生化处理”,希望能用3至5年时间,解决垃圾处理的问题。根据陈建华的要求,广州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具体实施方案,也将在本月制定并出台,并向社会公布。 (来源:21世纪网)